![]()
自1931年“九十八”国难以来,国民党策划了“南迁古物”行动。北京故宫最好的部分一路南移,最后到了台湾省,再也没有回来。甲骨文、秦汉碑拓、敦煌文物、唐代文字、佛道经藏、古宋元本、《永乐大典》、《四库兰书》……如今,台湾中央书院、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收藏中华三千年最优秀的经典 文明。中国收藏家协会报刊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秦杰表示,根据台湾方面的资料,台湾约有古籍100万册,善本27万至28万册。台北故宫博物院于2007年从北京故宫博物院南迁。抗日战争初期。仅善本就有六万多册,其中有不少宋元善本,还有《四库藏书》、《四库护雅》,全部保存完好。 “四库藏书”灾难后运往台湾的故宫文物开始存放在台中山村北沟的一栋老房子里,日夜经受着台风和大雨的考验。 1963年3月,台湾正值春雨。有一天,古籍专家梁廷伟在例行检查时,发现文化遗产箱内有一滩水渍,这让他大吃一惊。他立即打开标有633号的盒子检查,发现里面存放的九份《四库全书汇要》被雨水浸泡,变得粘稠。 《四库群书》是我国古代最大的官编丛书,共7集。北沟保存的文渊安格版《四库全书》是最早的石头。 《四库全书》套装是《四库全书》的精华,也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套孤本。孤儿副本的破坏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 1963年6月3日,台湾“教育部”收到“总检察长余友森”的来信:“损失情况如何?责任人是否有过失?应追查真相。”由此,联管办公室主任孔德成辞职。孔德成是孔子的第77代孙。 1920年被中华民国政府册封为“颜圣公”。 1965年,包括这件国宝在内的所有文物被运往新建的台北故宫博物院。清代乾隆年间积累的古代文化经典《四库全书》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学术领域。编译耗时超过历时十年,360余位学者参与编撰,近4000册。收录典籍3500余种,79000余卷,依存36000余卷,约7亿字……囊括了我国从先秦至清乾隆时期的大部分重要典籍,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学术领域。当时一共抄写了七本书,但这七本书的命运各不相同。其中文渊阁在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并烧毁圆明园时被烧毁。起义期间,文宗阁、文惠阁被毁。 1861年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杭州文澜阁图书馆倒塌。文宿阁版1922年保险部分被卖给日本人,现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版1950年奉中国政府之令移交中国国家图书馆,是目前唯一保留原框和文字的版本。 《文澜阁》原本现藏浙江省图书馆。近200年来,当时抄写的七本《四库全书》仅存三本半,完整的只有两本——“国库之宝”、文景阁的《四库全书》和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文远阁《四库全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书3,471种,共计36,381册,79,300余册。与现存的《文宿》、《文津》两地志卷相比,内容更为完整,是现存最完整、最独特的一部。宋代印刷书籍的一页在明末清初非常重要。它甚至按页数出售。黄清代著名藏书家皮列,花费八十两黄金,购买了宋代刊物《战国策》。因此,收藏界有“宋版一页值一两黄金”的说法。王朝版康塔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稀有而精美的做工,还在于它最接近古代版本。借助原始宋刻,我们可以纠正明清以来刻刻的古籍中的错误,恢复古籍的原貌,寻找后世刻刻中找不到的信息,寻找典故,调查史实。宋刻版画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据了解,在台湾,台北故宫博物院和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保存有近400件宋代碑刻。包括《尔雅》、《周礼书》等独具特色的古代流传下来的抄本,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尔雅》原为毛泽东及其子收藏于常熟吉古阁。茅进吉·古格是江南乃至全国的大藏书家、著名书法家。此书后被清代碧园精训殿收藏。毕渊任湖广刺史。他死后第二年,因担任湖广总督期间挪用军费,其子孙被革职,财产被没收。此书当时想必已进入内廷收藏,后与其他珍品南迁,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带》与《晋王羲之快雪清领》、《清玉白菜》并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原作者身份尚未确定。三卷《尔雅》的梅和三卷宋本,由南宋最高学术机构国子监出版,至今保存完好。国子监开始出版五朝经典。迄今为止,五朝和北宋的出版物并不多见。南宋《尔雅》是难得一见的绝世珍本,也是研究五朝刻书规模的重要实物证据。值得一提的是,古籍的字体、印刷形式也像艺术品一样有风格演变的历史。 “尔雅”字体高贵刚劲,版式宽阔清晰。又称王朝大字版。这是一件难得的杰作。 《周礼书》是唐代学者、儒家贾公彦编撰的,是朱熹最推崇的对唐代“九经”的注解。现有版本是南宋两浙东路茶盐司所刻,宋元时期有所修改。据现代学者考证,本书在我国出版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清朝康熙年间,“铁血四杰”之一的何焯曾在紫禁城武英殿工作。虽然我读过这本书,但它并没有被收录在中国清朝官方图书馆目录《天禄琳琅书目》中。原因令人惊讶。古籍与秘密档案“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文献、档案,也是旧清宫藏品的一部分。按照存放地点,主要分为“宫廷档案”、“军机师档案”、“内阁部档案”、“清史馆及民国清史”四类。其中,以“故宫档案”朱丕奏折和“军机师档案”中的助动词和图画数量最多。这些档案文献,由于保密性高,一直隐藏在帝国内部,很少为外人所知。但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自觉管理和保护,它们一直留存至今。故宫善本 台北博物馆主要以旧清宫藏品为主,包括宋、元、明时期传世的旧善本以及清宫抄印书籍。其中,昭仁堂的《天禄琳琅》、养心堂的《万维集》、文渊庵阁的《四库藏书》、 西草堂《四库藏书要》,以武英殿殿书最负盛名。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命大臣巡视皇宫。秘藏,挑选善本,呈上皇帝阅览。列于昭仁堂,名“天禄琳琅”,并亲自在匾额和对联上签名。 “天禄”二字取自汉代天禄阁内的书籍,“琳琅”是美玉之名,寓意内宫藏书璀璨。从此,昭仁堂成为清政府收藏善本的专门图书馆。 “天禄琳琅”已成为乾隆皇帝藏书精华的代名词,也是至今仍存的清朝皇家藏书。 《万味别藏》是清代学者阮元数十年收集、整理、抄写的。没有副本,只有这套。阮元学识渊博。参与编纂多部乾隆御制书籍。他在南方做官时,很注重大学阅读散落在民间的古籍。阮元通过收藏、收购、借阅,收集了几十年来《四库藏书》中未收录的古籍160部。他精心抄写,合并成册,统称“无名四库书”,呈献给乾隆之子嘉庆皇帝。嘉庆帝喜爱排列这些书籍,将其命名为“万维集”(据古书记载,“万维集”是收藏大禹经书的地方)。他还在每本《嘉庆皇家宝藏》的扉页上盖上皇帝印章,并命工人们制作了一百个楠木书盒,精心包装,然后陈列在养心殿御书柜后面的书架上。养心殿是清代皇帝自雍正皇帝居住以来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雍正以前的皇帝都住在干清宫)。皇宫里的御案就是书桌皇帝检查记忆的地方。嘉庆将《万味别藏》保存于此,可见他对这本书的喜爱。日本侵略者在中国东北制造“九十八事变”后,故宫博物院担心战火蔓延到北京,于是将一些最重要的文物装入南京故宫博物院,然后运到四川保存。其中就有“万维珍藏”系列。解放前夕,这些文化纽带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万维珍藏”被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因此,今天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只剩下空荡荡的书架,仍像两百多年前一样摆放在养心殿内。北京。中国大陆的藏书界很少有人见过这样的经典。或许有一天,万流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家族,散落在台湾海峡两岸的文化瑰宝也终于得以团聚。台北故宫博物院还有其他独特的藏品 1. 西藏大藏经。无论从其历史、文物本身的品质,还是其稀有性,藏传大藏经都是不可多得的瑰宝。康熙八年,深信藏传佛教的蒙古人孝庄太后,民间又称“大玉儿”,动员家族资源筹集资金。康熙帝动员171名僧人,用泥土和黄金,将已破损已久的明代三塔利塔重新制作出来,命名为大藏经。这也是清代第一部修订的佛经。当时使用金箔37万多两,金粉近1800两。它们分为108个字母(象征世间众生的108类问题),涵盖了10万页经文。每封信重50公斤。如今的市值估计超过100亿元。藏传佛教经书的装订形式与汉族习俗不同,由经叶、经盘、经袈裟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层一层地叠放,用经板上下夹住,再用丝带扎紧,贴上白绳,最后用黄色经布包裹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经衣箱。这种形式的佛经起源于印度,为藏传佛教所使用。它被称为“梵文文件夹”。清代收藏,藏传《甘珠尔经》经卷镀金手抄本。两面均用金泥大写字母书写。每个字母的叶子数从 300 到 500 不等。当经页堆放整齐时,两边都是展示了金泥上绘制的八种图案:海螺、轮子、伞、白帽、莲花、花瓶、金鱼和不可思议的结。 2、《土建图》说,这是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编写的教科书。每个故事首先都附有简短的历史注释,然后翻译成当时流行的白话。文末提醒人们政治道理,通俗易懂。台北故宫藏有两卷《皇帝图鉴》,系清代故宫抄本所记述。它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从制作人员的顺序来看,必定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以后完成的。 3、明代《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永乐年间。原名“大成大成”。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c中文文献集。全书共60册,约3.7亿字。古代文化宝库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部。 《永乐大典》创建至今的六百年来,遭遇了很多变故和灾难。首先,它的原始副本丢失了。嘉靖末年唯一抄本,清康熙年间遗失。 1900年,苏德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永乐大典”毁于战火。其中大部分被烧毁,幸存的副本在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被没收并流散到国外。 《永乐大典》完成时,共22877卷,并列11095卷。但全世界发现的《永乐大典》总数只有800件,也就是400件左右。也就是说,全世界已知和见过的《永乐大典》总数还不到原书的4%。目前,《永乐大典》分散在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单位和个人手中。国立图书馆现有藏书221册(其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60册),居世界藏书之首。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还藏有许多未列入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重要古籍,如《宋代门选作品》、宋代《宣和风史高丽图经》等。